生活就像一部剧,有高潮必有低潮,甚至平淡占据整部剧的大头。
因为赵一已经算本科毕业了,而研究生考试经过学校决定,准备在一月初进行。而这段时间里,赵一算是自由身了,不需要再去上课了,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图书馆里面,偶尔会去宙灵空间搞些神奇的玩意,有时和林和霞妹子聊聊理想什么的,甚是惬意。
一个多月时间一晃而过,今天是赵一参加学校为其单独举办的研究生考试的日子。当赵一来到考试教室,两位不认识的老师已经站在讲台上,相互聊着天。
两位老师貌似认识赵一,见赵一进来,让其坐到位置上,然后就开始发试卷。赵一本来话就不多,拿到试卷,就开始答题。
答题的过程是轻松愉快的,前后不到四十分钟就将题目做完,然后检查一遍,觉得没问题就交卷了。因为不想拖延很久,所以一天考四门,看见赵一不到一个小时就做完了一门试卷,老师赶紧又给赵一发下另一门试卷,同样的不到一个小时交卷。
就这样两天就将所有的试卷考完,后面就是耐心地等待结果了,对此赵一还是很有信心的。
就在赵一考完试后的第五天,老教授突然找到赵一,给了赵一一本《数学年鉴》的样刊。
这说明赵一的论文已经刊登上了,至于后面会不会被同行找出错误来,赵一是不担心的。
就在赵一继续过着三点一线枯燥而又乏味的生活的时候。随着德国《法兰克福汇报》的一篇标题为《困扰世界数学家300多年的问题今日终结了》的文章发表,似乎一下子点燃了这个冬日,随后英国泰晤士报、美国纽约时报、华盛顿邮报等西方媒体纷纷引用并发表评论文章。
国内媒体看见国外的文章,发现作者竟然是一个华国人(出口转内销?),并且在京都大学就读。于是纷纷发来采访申请,有关系硬的,如人民日报,则是直接找到学校领导。
没有办法,赵一只能答应相关媒体的采访。于是这一周,赵一就开始忙碌了起来,每天都要接受一两家媒体的采访。如果不是这个年月不流行开记者发布会,估计赵一想要开个记者会。这样采访效率太低了,而且占用自己的时间太多了。
随着华国媒体对赵一的报道,特别是提到赵一是一个大一学生,而且已经本科毕业,并通过了研究生考试的消息。更是刷新了全国人民对天才的认知,然后就开始认为这么天才的人能够解决这么难的数学题,貌似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,纷纷认为是基操。
对于我国人能够解决别人三百年来都没解决的问题而感到自豪,于是赵一成了很多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,纷纷那赵一来教育自家孩子,希望也能如赵一一样考上好大学,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,为国家做奉献。
而国内的报道也被国外的媒体引用,因为不仅仅是解决三百多年来的数学难题,更具新闻性的则是一个刚17岁的少年,大学一年就毕业的学生能够解决世界难题。这样传奇性的故事才能够更有新闻性,更能够激发读者购买他们的报纸。
赵一在全世界出名了。由于赵一没有生活照,全世界的人只能从报纸上看到赵一的证件照,从照片判断确实是一个青涩少年。
对此赵一是有意见的,在内心强烈表示,这张照片根本反映不出自己的帅气。
以前和赵一一个班的同学,也纷纷找到赵一,有的单纯地是想道喜,有的则请求赵一给其签名,还有的女生对着赵一含情脉脉。就连赵一的舍友,也是看怪物的眼神看着赵一,纷纷要求赵一请客,对此赵一把自己的衣服口袋往外翻,“地主家也没余粮”,众舍友又纷纷表示道,先欠着,这顿饭想躲是躲不掉的。
林和霞这段时间倒是没有见赵一,可能是认为赵一这段时间肯定很忙,也是为了避开一些不必要的麻烦。
就在赵一应付的有点不耐烦,想早点回家过年去。一封来自哥廷根皇家科学协会的邀请信到了赵一的手上,原来是让赵一在1月12日前往德国参加颁奖仪式,这个奖项是沃尔夫斯科尔奖,奖金10万马克,约5万美元多点。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